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与亚投行:被逼出来的独立自主

镇长助理 大树镇长 2021-07-04


01


一周前的1月中旬,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持续近两年的反反复复终于告一段落。



而就在即将达成协议几天前,美国财政部长马努钦还在众议院上撂下狠话,声称中国收入水平已经提高,反对世界银行对中国提供金融支持。在如此微妙的时机表达反对,其极限施压的意味不言自明。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在国际金融领域掐中国的脖子了。


早在1989年,美国政府就试图“以压促变”,联合英国、加拿大等国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制裁,阻扰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华贷款。毕竟,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虽各有内斗,可在欺压发展中国家上,还是“一条心”的。


然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压,让中国人醒悟过来“金融当自强”。与其在暗礁险滩中磕磕碰碰、百般受阻,不如另辟蹊径,搭建一个崭新的国际金融合作平台。于是,亚投行应运而生。


02


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老挝境内考察时发现,当地许多村民都住在用支柱撑着的小棚屋里,村里的土地肥沃却未能带来什么收成。因为交通不便,农民住得离市场又太远,农产品也很难卖出去。


这刺激到了郑新立敏感的神经,长期农村调研的经验告诉他,基础设施的匮乏是农民致贫的一大重要原因,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基础设施问题。


但是,像老挝这样的国家,很难获得资本,几大国际组织不是附加条款太多,就是分身乏术,无法垂顾这不毛之地。


老挝农村


于是郑新立想:如果能成立一家专门注重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那将会给区域内国家带来很好的机会。


更何况,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是“有利可图”的,并不是搞慈善白送。且不说先期建成的项目后期可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借此输出了自己的基建产能,盘活了资本。同时,还能“以发展促团结”,大大改善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力尚浅,朝野主流奉行“韬光养晦”政策,再加上那时中国也没有多余的资本,不像后来大放水时代,大量资金从欧美发达国家流向中国。于是,该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谁知一年后,时机就来了。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美国经济濒临崩溃,而地处世界另一端的中国却表现得相对稳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这成为全球治理格局转折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全球开启了量化宽松的“廉价资本时代”,中国也开始了四万亿大放水计划,有了富余的资本可以做些事儿了,之前被搁置的计划重新回到了高层的视野中。


昔日的四万亿


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未指名地严厉批评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和“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所指的国家显然包括美国。


在俄罗斯默契的呼应下,中国开始主动要求,在新的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此背景下,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推出份额改革方案,计划将欧洲国家的一部分表决权转交给新兴国家以反映地缘经济实力的变化,并将中国的份额由3.99%提升至6.39%。如果方案成功实施,中国在IMF的排位将由第六位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这个份额,指的就是成员国能向IMF出多少“份子钱”,这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所出的钱的多少将决定成员国的投票权、话语权和贷款额度。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往外掏钱的活儿,世界各国却仍然抢着想要做却还不一定做得成。份额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你得真有那个料才行。


而中国在金融危机间稳健的经济表现让奥巴马政府意识到,想要复苏经济必须要拉拢中国。他看中了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和消费市场,同时中国还一直“重仓”着美国国债。因而,只要在危急时刻不被中国釜底抽薪,美国挽救危局仍有一线生机。


于是,为了讨好中国,奥巴马政府同意了IMF的份额改革。


奥巴马与IMF总裁拉加德


但美国国内并非无反对的声音,且随着美国经济转好,份额改革被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是整整四年。直到2014年初,美国国会才彻底撕破脸皮,直接否决了这一项改革。


这下连其他国家也看不下去了,时任英国财相奥斯本在纽约发表讲话,声称美国国会阻挠中国在IMF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悲剧”,呼吁给中国更多的话语权。


毕竟,当时的英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金融危机导致国民产出下降7%,1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工资水平比2007年下降5%。甚至直到目前,实际工资都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


而世界银行在2013年就宣布,中国已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西方不亮东方亮,抱紧中国的大腿,很有必要。


而在这期间发生的另外一个事情也让中国的危机感陡增。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东亚,试图与域内国家缔结一项庞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绕了一圈,联合盟友们围堵中国。



虽然因为后来共和党的特朗普上台,作废该协议,不给盟友们分汤了。但是这已经足够让中国意识到,想要继续在美国所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大展身手,难!


未雨绸缪,一个崭新的银行体系呼之欲出。


03


但是,在亚投行成立之前,国际社会上已经有认可度高、较为成熟的多边金融合作平台了,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也有很知名的亚洲开发银行(ADB)。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捐助国,占比分别为17.48%和16.21%,而中国在世界银行中的份额为4.6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为6.09%。


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在这两个机构中的份额来看,中国都只扮演着微不足道的角色,而美国在世界银行的决策中拥有唯一的否定权。


这就使得美国总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让事情做不成”。



当年美国国会否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后,时任总裁拉加德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就坦言:“完成这一程序,通过立法,是美国的事情,非我力所能及。”


另一个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则由日本主导,由日本总统领导。日本占12.8%,美国占12.75%,两者合计占25.5%,而中国仅为5.48%。


亚洲开发银行


其西方主导的鲜明特色,使得贷款国在获得贷款时往往要被许多附加条款所绑架。无论是世行还是亚行,在发放贷款后往往会对贷款国形成较强的金融控制。贷款国为了偿债,可能不得不出让国家经济命脉行业(如自来水、电力等)。


玻利维亚就曾与IMF和世界银行的经济政策做了长达60年的抵抗。2000年,由于当地居民对美国柏克德公司将水资源私有化感到不满,玻利维亚爆发了科恰班巴水战。这场骚乱的背后直指世界银行的私有化政策。


借经济支持对贷款国的资源进行隐形绑架,许多国家早已对此心生不满。


中国想要杀出一条新的血路,就得团结非西方国家,得寻找独特的发展路径。


0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深谙其理。如今,经过多年埋头苦干,中国确实有钱了。以前只有美日欧有钱,大家想发展,只能找他们借。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也有力量帮助大家了。


“要想富?先修路!”于是,中国出面张罗,穷亲戚,富朋友,大家一起出钱来修路,一起走上致富路!


而跟着亚投行一起“修路”,没有那么多政治附加条款。这是亚投行与其他几个组织的本质差别,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不介入本国已自发摸索形成的政治秩序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主张,既避免了树大招风,引起欧盟、俄罗斯的怀疑,动摇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形象,又能“闷声发大财”,安抚好对中国发展眼红的各个小弟,创造良好的地缘环境。


举个例子,根据亚投行官网最新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4年里,印度拿到了高达22.7亿美元的投资,无论是从金额还是从项目数量上来看,印度都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受益国。


排在印度之后的为印度尼西亚,总共获得了5个项目的投资,投资总额为9.4亿美元。中国仅拿到了1个项目的投资,用于进行农村能源改造和空气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


而我们都知道,印度抵制“一带一路”,印尼喜欢在南海唱反调,但他们都获得了公允的支持。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通过这种宽心和大度的支持,中国让周边国家共享发展的红利,在改善当地民生的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这也是为什么亚投行倡议甫一提出就得到了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护。


另一方面,中国也富有策略性地让出了亚投行的许多领导岗,把更多有影响力的国家绑上我们的战车。


比如亚投行的几个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是英国前自由民主党部长,洪起泽是韩国产业银行行长,冯·阿姆斯贝格是世界银行负责开发性金融的德国籍副行长。中国派出的领导人金立群行长,也有很丰富的国际组织履职经验,人脉广泛,曾任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


如此多元和国际化的领导班子背景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反正亚投行的永久办公地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亚投行大楼


但是,单中国一个角色是撑不起整场戏的,亚投行前途转折的关键点在于英国的加入。


05


英国、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昨日、今日和明日的3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作为一个老牌的超级大国,英国对国际秩序的权利游戏烂熟于心,深明世界权力交替的规律和奥秘。


毕竟当初,英国是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从自己手里夺走世界权杖的。


美国横空出世后,英国看清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和搭建起来的缜密的治世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北约等)。跟紧老大有肉吃,于是英国在世界重大问题上都唯美国马首是瞻。从冷战、波斯湾战争到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加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缘关系,世人早就目睹了英国与美国的亲密无间。



按理来说,英国是最难敲开的那块砖了。但是,每一块砖都有自己的缝隙和软肋。


英国的软肋就在于英欧关系的困境和国内经济的倒退。


欧盟里英国难以撼动“法德联盟”,英国既不能左右其进程,又不甘主动放弃,进退两难。而英国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经济便一蹶不振,国内政局基本上是谁能发展经济,谁就能掌握选票。


而正当英国不满德法掌控欧洲,又在寻求发展经济之际,亚投行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外人看来似是赶巧,但每一个看似偶然和巧合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蓄谋已久。



中国锋芒初露,是世界舞台上的“明日之子”。与中国搞好关系后,强劲的中国因素——中国增长、中国投资、中国游客、中国移民——可以明显带动英国经济,由此扩大就业,增强选战能力。


而中国重视的新金融秩序正是英国的传统强项,亚投行作为新金融秩序的开路先锋,英国只要加入,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在博得中国好感的同时,加强手中的世界权力。


既能赚取商业利益,又能捞取亲中的政治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时隔十年,中国国家元首2015年再访英


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一幕。英国在决定加入亚投行之后,只是提前24小时给美国发出了通知,之后就忙不迭地立刻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


力崩如山倒。看着前世界老大哥、美国最亲密的盟友都开始转向示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当然不甘落后,不能单让英国抢占了先机,于是也纷纷效仿加盟亚投行。亚投行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不再只是亚非拉小国间的游戏了。


0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一直被视为现有国际体系的“威胁”,遭受了不少不公和打压。而吃过的这些亏,如今都变成了亚投行的财富。


据报道,考虑到国内GDP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规模,中国最初打算持有50%的亚投行股份。而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加入之后,中国同意减持股份。最终,2016年1月亚投行开业时,中国获得了26.6%的投票权。


尽管目前名义上,中国仍是拥有否决权的最大股东,但中国坚称无意保留否决权。正如金立群行长所说的那样:“随着更多国家的参与,中国将会单方面稀释自己的股份。实际上,一票否决权会逐渐消失。”


换句话说,中国主动限制了自己在亚投行的影响力。


毕竟……



这自我约束的背后,是以退为进、广结善缘的策略。与其咄咄逼人、一方独大,不如合纵连横、聚力胜强。中国崛起的道路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抓住敌人内部的斗争和矛盾,分而治之,甚至化敌为友。这是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特经验。


毕竟,毛主席也曾说过:政治嘛,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其他文章链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